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!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,请使用这些浏览器。
chrome
Firefox

推荐您访问易车国际站

Visit the BitAuto International website for more exciting content

NO
YES

工具栏

特斯拉十年:驱动汽车界变革,指纹不再是唯一钥匙

近日,大众宣布将对ID.4进行二次改款,并重新引入实体按键。此前,宝马iX已重新装回了既能发光又能作为触控板的空调旋钮;福特Mustang Mach-E在最新更新中也恢复了方向盘上的物理按键;甚至一向激进的蔚来,也在ET5上保留了车窗的实体按键……这些细节无不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:

触控交互的过度扩展,已使驾驶体验陷入功能与安全的双重困境。特斯拉引领的“中控大屏万能论”,在风靡十年后,终于开始动摇。

触控屏的“原罪”:效率与安全的双重挑战

2012年,特斯拉Model S以17英寸巨屏颠覆传统汽车内饰,从此“去按键化”成为智能电动车的“政治正确”。然而,这场革命很快暴露出致命缺陷。

一位新势力车主在暴雨中尝试关闭除雾功能时,屏幕却卡在了OTA升级界面;更普遍的情况是,戴手套时操作失灵、阳光直射下难以看清图标,甚至简单的音量调节也需要将视线离开路面2秒——这些场景使得所谓的“科技感”显得尤为讽刺。

宝马的研究表明,触控操作的平均耗时比物理按键多1.5秒,而驾驶过程中超过2秒的注意力分散会使事故风险增加200%。奔驰的MBUX系统曾因全触控设计而备受批评,用户抱怨“每次操作都需要像使用手机一样盯着屏幕”,最终迫使奔驰在EQ系列中重新引入带有震动反馈的虚拟按键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车企最初取消物理按键的动机之一——降低成本——也被证明是错误的。通用汽车的工程师透露:“尽管全触控设计看似省去了按键模具的成本,但因屏幕死机引发的保修索赔成本反而更高。”

行业觉醒:用户需求引领设计方向

车企终于读懂了用户用钞票写就的判决书:某豪华品牌调研显示,87%的电动车主要求保留实体按键,23%的消费者甚至因全触控设计直接放弃购车。

特斯拉引以为傲的极简交互,正在遭遇最猛烈的反噬——当暴雨中车主需要戳屏3次才能打开除雾功能时,再炫酷的UI都成了“杀人设计”。丰田工程师的嘲讽一针见血:“把汽车当iPad设计的人,应该先去开一周网约车。”

这直接击碎了“屏幕越多越高端”的幻觉。特斯拉的“功能高度集成化”曾被视为标杆,但现实是,当空调、除雾等关键功能被埋进三级菜单时,用户宁可选择功能分布更明晰的传统车型。丰田甚至在新一代普锐斯上刻意保留了大量按键,其首席工程师直言:“汽车不是iPad,安全优先级必须压倒极简美学。”

回归驾驶本质:在科技与人性之间寻找“黄金分割”

当然,这场浪潮绝非否定触控技术的价值,而是对交互逻辑的重新校准。

  • 福特的BlueCruise系统允许用户通过语音、方向盘按键或屏幕三种方式调节巡航车速,冗余设计保障操作可靠性;
  • 宝马Neue Klasse概念车将关键信息投射至风挡,减少驾驶员视线偏移,但这一技术至少还需5年才能普及;
  • 欧盟2024年生效的GSR-2安全法规更明确要求:“关键驾驶功能必须提供物理控制”,这或许会终结车企的“全触控狂热”。

当夜间行车时,驾驶者能凭肌肉记忆精准调节空调风量,而无需分神戳刺屏幕——这种体验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:真正的科技,是让人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。

眼下最理想的状态或许是保时捷Taycan那样:用触控屏承载娱乐功能,但把驾驶相关操作留给带力反馈的实体键。毕竟在汽车这个特殊场景里,“盲操”不该是车主需要苦练的技能,可以不让人手忙脚乱的汽车,才是好汽车。

内容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易车立场

收藏

收藏成功 ! 去易车app查看收藏文章

活动推荐

广告
  • 奖 
  • 抢 
  • 奖 

相关车型

CopyRight © 2000-2023 BitAuto,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购车咨询:4000-168-168 (周一至周日 9:00 – 21:00) 法定假日除外

OSZAR »